近三年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多项,其中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环保公益性行业专项7项、其他项目9项。 |
其中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包括: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 |
调查收集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各类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防控管理的需求及现行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与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在深入了解了国外土壤环境标准的管理功能与制订方法基础上,研究了标准研制必须的信息与技术需求;研究探讨了基于人体健康风险和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基准值制订方法,并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框架下各类标准制定的依据、原则与程序方法,标准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与方法,标准的可行性分析方法等。此外,进行了有关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提取方法的研究,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制定探寻有效途径。提出了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信息数据库构建方案,设计了标准信息库的基本构架。研制了以不同国家各类环境标准为主题的土壤环境标准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包括多国环境标准值的录入和管理、按照自定义检索条件进行查询,按照污染物、国家和地区、土壤利用方式等关键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国内外的土壤环境标准值、适用范围等信息进行检索和对比分析。已收集并部分录入以下国家和地区的土壤环境标准数据: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美国及部分州和区、加拿大及部分省、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
我国污染场地分类管理研究 |
开展我国工业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现状及分类管理研究。通过调研发达国家关于污染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技术指导文件,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的污染场地划分标准及分类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和比较,包括污染场地的定义、污染场地识别方法、污染场地分类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调查了我国污染场地的类型、区域分布、污染场地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结合典型污染场地的案例研究,提出我国工业污染场地基于风险的分类管理的模式。为环境保护部起草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 |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系统研究分析了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对污染场地(土壤)健康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包括污染场地(土壤)调查、污染识别的程序和方法,污染物毒性参数的由来及查询方法,暴露情景和暴露途径的界定,暴露模型及其参数的获取方式,风险表征的方式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设定,不确定性分析,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选择及修复目标的确定方法等内容。结合我国污染场地管理需求,制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了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其中对用地方式和暴露情景进行分类,并规定了暴露途径和敏感人群,推荐了各暴露途径风险评估的模型,参数值的确定方法,污染物理化性质和毒性参数值的来源,风险表征的方法,污染土壤修复目标值的计算方法等。该导则的颁布将为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
污染土壤生态毒性诊断试验方法研究 |
开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研究了土壤中DDT、呋喃丹、杀虫双等农药对蚯蚓的复合污染毒性,土壤特性、组成、有机质及pH等土壤环境因子对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毒性及其影响因素;从酶学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生物水平探讨多种农药复合毒性效应机理;研究了农药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的表征方法。揭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壤——作物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明确了农田土壤环境污染发生的机制、致害机理,建立了农田土壤与农产品污染快速监测、诊断与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
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研究 |
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需要,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研究,内容覆盖土壤调查方法、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图件编制、测定方法、分析实验室的资质认证要求等方面。主要成果包括:编写的土壤调查类技术文件有:《区域土壤污染调查技术规范》、《农田土壤污染调查技术规范》、《城市土壤污染调查技术规范》、《场地污染调查技术规范》。编写的评价方面的文件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价指南》、《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风险指导值》。还编写了《土壤污染调查图件编制技术规范》、《土壤重金属可提取态(有效态)测定方法》和《土壤分析实验室及其人员资质要求与认证程序》。 |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研究 |
本项目系统开展了以化工类有机污染场地为特征的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修复的全过程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治理模式。结合试点场地的复杂性特点,研究建立了污染场地危险废物、生产设施设备和建筑物拆除清理、污染土壤清理分类与修复,以及场地内污染水体净化处理与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化学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系统开展了土壤修复技术筛选与现场试验,完成了修复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为制定和优化该污染场地修复方案提供技术依据。对重污染区,建立以“场地分类清理-土壤热脱附预处理-生物堆肥或微生物降解”修复模式;对轻度污染区,采用“生物通风-自然修复-植物修复”修复模式;对污染水体采用“危险废物和污染土壤清理-生态恢复”为主的修复模式。经修复工程实践证明,本项目针对该场地条件和修复目标所确定的修复模式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采用的修复技术是合理的。本项目结合实际场地,开展了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研究,筛选废弃有机污染场地修复实用技术,包括: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筛选;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驯化、放大培养和工程化应用,生物堆肥修复工艺优化,污染土壤高效降解复合菌-黑麦草联合修复试验,农药类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试验,污染土壤热解析处理试验和污染土壤焚烧处理试验等。开展优化修复工艺和中试试验系统设计参数,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废弃有机污染场地污染(包括污染土壤、场地挥发污染物、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控制和处理系统,并获得了一批关键工艺参数和设计参数。同时在现场开展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对污染场地废料塘进行清理和生态化改造并建成一批中试试验设施。包括:热脱附修复系统、真空抽提系统和生物堆肥系统,结合场地综合治理,对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适用于化工类有机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指南与操作手册。同时也编写了化工类有机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指南。 |
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试验平台建设 |
依托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了化工类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试验平台。试验平台占地500m2,建成中试规模的污染土壤的热脱附处理系统、生物通风系统、生物堆肥系统、生物降解系统、植物修复系统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