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
“太湖流域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贵州烟叶GAP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荣获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5)
“山地果畜结合区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入选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水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水专项第一批)》,并入选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联合印发的《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
国家标准:“有机产品” GB/T 19630-2005、 “有机产品” GB/T19630-2011、“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GB/T19630-2019
行业标准
RB/T 170-2018 区域特色有机产品生产优势产地评价技术指南
RB/T 165.1-2018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植物类产品
RB/T 165.2-2018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畜禽养殖
RB/T 165.3-2018 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淡水水产养殖
RB/T 153-2016 有机餐饮评价要求
地方标准
DB 52/1188-2017 绿色贵州 农产品生产(2017)
DB 52/1189-2017 绿色贵州 农产品加工(2017)
授权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技术》、《有机产品产地环境适宜性评价关键技术》、《中国烟叶有机生产探索》、《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等专着20余本。
前瞻性的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必需多种培肥措施配合使用,片面过量施用有机肥同样能够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学术思想,另外对有机物料过量投入引起的磷素累积、赋存形态和phoD基因多样性进行了重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TOP期刊BIOL FERT SOILS和AGR ECOSYST ENVIRON上;同时,通过长期定位实验,构建了一种有机生产系统维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控制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土壤培肥方法,成果连续两年被评为《生态与农村环境科学学报》优秀论文,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建立了有机农业增氧灌溉提质增效技术,本技术针对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土壤肥效滞后的问题,采用氧纳米气泡增氧灌溉联合有机肥施用技术,调节土壤水-肥-气平衡,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升作物产量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研究室一系列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了一种高温堆肥过程中细菌种类变化的评价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了使用三维荧光技术评价牛粪高温堆肥过程中细菌种类变化的方法,成功应用于堆肥腐熟度评价,研究成果发表在SCI TOP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建立了一种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堆肥DNA的提取方法,从质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两方面评价了常用的土壤DNA提取方法,并做了改进,成功应用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有机肥DNA提取,研究成果发表在SCI刊物WORLD J MICROB BIOT。
微生物钝化修复农田中轻度镉污染技术。研究室分离了多株以Bacillus和Pseudomonas 属为代表的兼具促生功能的Cd钝化微生物,针对农田土壤中轻度镉污染问题,采样兼具促生功能的镉钝化微生物与有机物料组合,研发环境友好型中轻度镉污染农田钝化材料,目前,该技术处于田间应用试验阶段。后期课题组将对钝化微生物的钝化和促生机理以及与有机物料协同阻控作物对Cd的富集展开深入研究。
2012年首次在国内研发并推广使用二维有机防伪追溯标签及管理系统,成为认证领域中最前端的防伪技术,《认证技术》将其评为2012年度认证认可领域十件大事。该追溯标签和系统已经被国内大多数有机产品认证机构采用,促进有机产业步入信息化新起点;
我国最早启动互联网+有机产品检查的研发团队;
管理支撑
环境保护部《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修订(2013)
国家认监委《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9:2014)(2013)
国家认监委《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9:2019)(2019)
国家认监委《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修订(2013)
“蒙字标”认证实施规则(2019)
“江苏精品”动物产品认证实施规则(JSPB01-010001-2020)(2019)
“江苏精品”植物产品认证实施规则(JSPB01-010002-2020)(2019)
、“江苏精品”加工食品认证实施规则(JSPB01-030001-2020)(2019)
完成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专项《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生产技术规程》50项技术规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