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调查监测研究室
自然保护地调查监测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5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名,中级职称人员2名,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3人,专业涵盖生态、植物、动物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自然保护地调查监测研究室主要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与监测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综合科学考察、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及网络构建、人类活动问题整改后的生境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创新。积极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提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等技术支撑工作。同时,也为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及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近年来,研究室承担了多项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综合科学考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等工作,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服务。
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室
立足于自然保护地政策制度建设和监管技术需求开展基础应用研究,服务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工作需求,综合运用野外调查观测、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模拟、3S等技术,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演变与响应机制;开展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及其影响与成效评估;完善自然保护地规划与评价技术方法,为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方法与途径。
现有成员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先后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环保公益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管理支撑项目和市场咨询项目40余项,发表相关专业领域论着、论文30余篇(部),完成省部级政策建议40余项。
资源开发生态评估与信息技术研究室
资源开发生态评估与信息技术研究室(简称“资信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4名,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人。
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一是为生态环境部开展资源开发生态影响评估、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效益的评估、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管理支撑;在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损益评价标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修复以及生态优化模式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在评估生态资产、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二是运用遥感、无人机、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研究生态环境监管平台构建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环境质量监控数据的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研究。
自然保护地评估预警研究室
围绕国家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需求和关键性问题,以服务生态环境部门管理决策为核心,提供自然保护地监管业务技术支撑,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管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环境执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技术支撑,编制“绿盾”工作实施方案、巡查方案、核实调研方案、总结报告等技术支撑材料;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管理与保护成效评估、预测预警、目标考核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监控、舆情监控、大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承担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重点热点问题(领导批示、媒体曝光、审计等)的决策支持研究,组织或参与相关事件调查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自然保护地环境管理相关的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技术咨询等;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研究室共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4人。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本科1人。专业涵盖生态学、自然保护区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动物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