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
生态补偿是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的新举措,划定后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刻不容缓。因此,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过程、生态价值时空格局变化特征,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区分布式动态补偿标准,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结合前期已有研究基础,以已完成划定并发布的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案例区,围绕研究区生态价值时空格局变化及分布式动态补偿标准等主要内容,重点进行以下研究:
(1)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及情景预测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以5年为周期,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2000-2015时期的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利用历史数据计算和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模型对生态保护红线区2015-2025时期的生态系统状况进行情景预测,研究不同时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2)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及参数校正
以MA 分类体系为基础,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类型、功能特点及重要程度等,构建红线区生态价值分类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质量等的时空差异特征,对生态价值评估所需的基础参数进行NPP、植被覆盖度和降水等时空动态因子的参数修正,获取研究区生态价值评估的基础参数。
(3)生态价值时空格局构建及变化特征分析
综合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状况、生态价值修正参数、统计数据等相关数据,以行政单元(市、县)为基础,对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生态价值进行分布式评估,获取研究区生态价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构建研究区生态价值时空格局,分析研究区生态价值时空格局变化特征。
(4)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基于研究区生态价值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合不同时期转换系数,计算得到研究区不同时期生态补偿标准,同时,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保护成本、机会发展成本及我国已有的生态补偿标准要求等影响因素,确定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补偿方案,提出红线区的动态生态补偿标准,结合江苏省实际,确定可实施的补偿金额,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