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家风故事 首页 > 党建园地 > 家风故事

        环保清风.家风故事——仪式感与形式主义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去年腊月廿七,当我下班回家看到父母开始在炸炸果(一种北方油炸的面食)时,我突然意识到要过年了。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华夏大地,几亿人在奔向同一个目的地——故乡。对于我而言,早已是故乡变他乡,他乡变故乡了。父母来南京十余年,我也省去了春节省亲之苦。

          小时候在北方过年,不是以所谓的“过了腊八就是年”作为时间轴,是以杀年猪开始的。全村杀的第一口猪,就拉开全村过年的序幕,之后就是准备年货,每家都要手工准备一些年货,包括炸果。整个过年准备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过程,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参与,也获得了极大满足。父母亲进城后,好多关于年的活动,都受到了“限制”,烧香烧纸放鞭炮是不能做的,杀年猪也不现实,但炸炸果是可以的。老人家大概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子女很爱吃炸果的印象中,给我端了一大盆回家,我也象征性吃了几个。我感觉我的行为像在走形式,而父母亲准备年的过程却充满十足的仪式感。如今,我们工作要忙到年底,抽个下班时间,开上车,去综合超市,推上购物车,装满后备箱,齐活。整个准备时间,也就是几个小时。以往的仪式感消失了,只剩下走形式了。

          问题来了,仪式感和形式主义区别在哪?生活是否还需要仪式感?第二个问题好回答,肯定是需要的。不光生活中需要,工作上也需要。 “一岗双责”的责任书签署到了基层党支部,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该怎么做”计划书每个人都写,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我们都做了,但会不会变成形式主义?

          我认为,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走心,活动是否忘了初心。就像过年,初心是什么?是在哪不重要,吃啥不重要,哪些年货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的团聚,让急匆匆的脚步稍作停留,陪伴父母亲人。那么,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看到的各种形式主义,一定是过程中缺了东西,缺了初心。

        主    办: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电  话:025-85287222 | 邮  编:210042 | 地  址: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备案号:苏ICP备1102811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1310号